將軍澳連接路與將藍隧道成功連接

2022年1月1日
出行便捷
出行便捷:

將軍澳跨灣連接路與將軍澳---藍田隧道連接工程完成,該連接路將成為本港首條兼具行車道路、單車徑和行人路的海上高架橋。

踏入2022年的第一天,我與同事祝願大家身體健康,新年進步!去年的農曆大年初二,我撰寫網誌向各位介紹,以「活力無限」為設計主題的將軍澳連接路雙拱鋼橋即將運送抵港。約一年後的今天,將軍澳連接路的工程已終點在望,我與常任秘書長陳美寶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李偉彬,在星期四(2021年12月30日)見證項目的另一里程碑---將軍澳跨灣連接路的主橋與將軍澳---藍田隧道的將軍澳海上交匯處連接工程(俗稱「合龍」)。

 

將軍澳跨灣連接路與將軍澳---藍田隧道成功「合龍」

 

「合龍」工程是要安裝重量超過800公噸的最後一段預製混凝土橋樑。我們採用吊重量達1,000公噸的起重船協助安裝,有賴工程團隊的專業及努力,整個「合龍」過程從起吊、調較到準確安放在橋墩上,只用了短短約一小時便宣布完成。

 

嶄新的「砌積木」建造方案

 

還記得去年2月16日,長達200米的主跨雙拱鋼橋經水路由內地運抵將軍澳灣。隨後五個月,大橋中央的三段鋼橋面,和前後九段鋼筋混凝土橋面,如「砌積木」般陸續在海面上架起,全長一公里的海上高架橋亦逐步呈現眼前。

 

這個有如大型「砌積木」的組裝合成法,是跨灣大橋工程採用的其中一項嶄新建造技術。我們要在內地廠房進行大規模的場外預製組件,並利用先進的大型運輸和吊重建造機械,將預製組件運到香港,然後直接在工地進行裝嵌。我們先後引入首次在香港作業、吊重量達4,000及5,000公噸的世界級起重船,以及負載量達24,000公噸的半潛船,為大橋進行安裝工程。

 

與傳統建造方案相比,使用大型預製組件能夠縮短現場澆築混凝土的需要,大大降低因天氣、工作環境變化等導致的不確定因素,並減少對海面交通的影響。在預製廠房環境施工,亦能提升安全性、品質、材料運用及整體工程效率。

 

這項嶄新技術配合S690級高強度鋼材的應用,讓鋼材結構部件變得更輕巧,減少橋墩及地基的規模,從而提高工程的成本效益及降低碳足印,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。

 

靈活升降的起重船

 

在早前裝嵌大橋的工序,團隊引入吊重量屬世界級的起重船。但因應「合龍」工序所需及空間限制,起重船需穿過雙拱鋼橋底進出將軍澳內灣以建造連接路,我們這次採用靈活性較高的起重船。這起重船吊重量雖然較輕,但足以應付工程所需;同時又可按實際環境需要升降,把起重裝置降低以穿越大橋底的吊重船。其靈活性大大縮減這次「合龍」工序所需的時間。

 

「活力無限」延伸將藍

 

工程團隊現正全速推展將軍澳---藍田隧道及將軍澳跨灣連接路的後續工序,以期兩項基建能在今年同步開通,提供更便捷的道路聯繫,直接往來將軍澳和觀塘,以及東區海底隧道。

 

跨灣連接路將會是香港首條同時具備行車道路、單車徑及行人路功能的海上高架橋。屆時,除了駕駛者可以更快捷地往返將軍澳東南部及將軍澳市中心,喜愛單車及跑步的市民亦多一段可飽覽美景的運動路徑選擇。

 

將軍澳跨灣連接路的外型設計彷如代表無限的數學符號「∞」,以帶出「活力無限」的設計主題。我在此亦再祝願全港市民在新一年同樣活力無限,事事如意。

 

(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1月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


回到頁首